碩士生涯始與終
副刊采風
詩幻留形
By 陳智德
在嶺大唸碩士首年,以搜集論文研究資料為主,在校則協助主持導修課,工作由系方分配。嶺大研究生課程以寫論文為主,沒有規定的修課學分;但既然中文系有陳炳良、許子東、也斯等著名學者的精彩講課,我自己當然不會錯過旁聽機會,而由此非正式學習過程,我亦所得甚多。
我的碩士論文研究五六十年代香港新詩,資料愈找愈多,最後還須取捨,論文寫作不同於文學史,不必亦不好包納一切,論文還必須有主題和論述目標。五六十年代是意識形態對立紛繁的年代,新詩文學成分較純粹,但亦不能盡免時代大潮的影響,我經多方思考,論述角度集中於詩藝、文學性和時代性方面的發展,選取了徐訏、力匡、楊際光、林以亮、馬朗、葉維廉、蔡炎培、崑南、李英豪等人的詩和詩論來作論述。
他們的詩作部分有結集,更多則散佚於報刊,我重新找回不少,而基於上文提及的原因以及時間、學力的局限,未能討論到的作者還有許多,例如何達、舒巷城、徐速、林仁超、李素、慕容羽軍、趙滋蕃等多位,他們的資料我都搜集到並仔細研讀過,但論文寫作的確無法包攬全部,我雖感無奈亦只得取捨,但心中想他日定必再作補充。許多年後,我就何達和舒巷城的詩作寫過一些文,但至今蹉跎了許多光陰,未能論及者仍多。
碩士課程為時兩年,時間的確不多,第二年再經指導老師梁秉鈞教授多方引導,我把論文完成,經委員會口試後獲得通過,時為一九九九年八月底。我投入於論文研究兩年,最後還構想日後應當如何補充未及討論的部分。論文通過後某天,差不多九月初,我想到碩士生涯原來就此完結,呆坐家中開始想及找工作的問題,於是買了一份報紙,尋找求職的目標。
博士生涯再出發
一九九九年八月底,我完成了碩士論文,題目為《放逐的視角:五六十年代香港新詩研究》,以碩士學位而言是得以通過,而在嚴格的學術水平而言,當然未臻佳績,日後還須好好修訂,但經兩年的資料搜集、整理及論文的討論、寫作和修改,總算開啟了個人研究香港文學之路。
該年八月底,我在嶺大的兩年碩士研究生生活也告一段落。經過一段尋找工作的日子後,由二千年初至翌年八月間,先後藉幾位朋友的引介,我擔任過兩份全職工作和一份兼職工作,在商業機構短暫勾留,初步體驗過他們的運作和思維,覺得自己不太適合。我在想,我應該怎樣尋求另一種生存的方式?我應該怎樣保存自己的所學和價值觀?而這樣的另一方向的生存考慮,又是否有可能?
就這樣帶迷惘的心,全職及兼職工作了一年半,我覺得,我應該繼續進修。二千年春天,我得悉嶺大中文系成功新設博士學位課程,向也斯和葉輝請教,也得到他們的鼓勵,葉輝更借出他收集到的研究資料。六月份,我向嶺大申請入讀博士學位課程,提出以三四十年代香港新詩為研究對象,經面試後獲得取錄,我繼嶺大中文系第一屆碩士之後,再有幸成為該系首屆博士生。
二○○一年九月,我再次返回嶺大中文系當研究生,首年仍以搜集資料為主,這次把年份推前,早期香港文學刊物不易得,我先由報紙入手,根據線索,鎖定幾份報紙為目標,到香港大學圖書館逐日查閱微縮菲林,而當時設立不久的中文大學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庫,亦提供早期報紙文藝副刊目錄及部分全文圖像檔案,是以我能夠找到的資料亦不少,而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辨識作者的資料以及如何對其作品提出適當的分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