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技巧(陳去非)
文學語言的加工和潤色,最突出的表現是修辭。修辭主要包括兩個面向:
一是表意方法,又分為調整語詞(如借代、拈連、示現、轉品、倒裝等)及修飾語詞(如比喻、摹寫、象徵、通感、婉曲、誇飾等)。一是形式設計,(如類疊、對偶、排比、層遞、頂真等)。前者偏重於「修飾」(潤色),使語言準確、鮮明、生動,有利於語言本身的藝術化;後者著重於「加工」(設計),使表現形式富予變化,有利於語言表現的秩序美。
第一節 意象與表意方法的調整
一、意象:形象思維
「意象」(image)是新詩裡的主要構成元素,也是「音樂性」所附麗的對象。意象又稱為「形象思維」,是文學藝術創作過程中運用的思維方式,當文學藝術家在構思和創作作品時,頭腦中始終不脫離感性的,個別的具體的形象。這些形象不斷地在他們的腦海中活動,經過藝術的創造,然後孕育成生動完整的藝術形象。他們就是通過這些形象思維的產物,來反映客觀世界,幫助人們認識事物的本質。形象思維最主要的特徵,就是整個思維過程中始終不脫離具體的感性的形象。
在心理學領域,對於「意象」一詞的解釋則有表象、形象的意思,指得是對某一事物以往的感覺或經驗,也就是記憶的重現,甚至包含自身的觀感與價值觀。
在美學領域,對於「意象」則是從審美的角度出發,所謂「審美意象」是指審美主體(人)在接觸審美對象(人或物)時,通過感知和理解,獲得初步對象的感性印象後,以自身的美感經驗為基礎,對於這些感性形象,進行各種「聯想」、「再造性想像」和「創造性想象」,將感性形象加以改造組合,形成審美意象1。亦即審美主體以主觀情意去感受物象,在腦海中形成若干「想像的形象」,然後借助藝術表現的物質手段,外化為藝術作品中具體可感的形象,這個形象也是主觀情意和外在物象的結合,即作者腦海中「審美意象」的物化表現2。
二、詩歌裡的意象
「意象」(image)在詩文學作品裡,意味著以具體的形像或畫面來表現人們在理智和感情方面的體會和經驗,這些「具體的形像或畫面」就是意象(image)。詩歌中的意象可以用來表現物體、動作、感情、思想和心理狀態。
(一)中國的意象學理
在東方的漢民族,最早將「意象」引入文藝學領域來討論的,當首推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3,以形象化的意匠比喻,說明創作者憑著想像中的形象進行創作,並且指出運用意象是「馭文之首術」。
晚唐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縝密》「是有真跡,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則是較早從詩學觀點提出來,其後宋代梅聖喻在《續金針詩格》裡加以闡明:「詩有內外意,內意欲盡其理,外意欲盡其象。」。
關於「意象」學說,筆者認為以「意象情景說」(或「情景交融說」)較能完整說明「意象」的內涵。「情」、「理」和「景」、「物」此四者是詩歌所要表現的對象,「情理」是主觀的心理活動,「景物」是客觀的───────────────
1參閱〈審美意象〉解釋條,王世德主編《美學辭典》,台北:木鐸,1987年,頁72。
2同(1),〈意象〉解釋條,頁234。
3見劉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台北:里仁,1984年,頁515。
物理世界,兩者互為表裡,相輔相成。持此說者,明代王夫之即是,他的《薑齊詩話》說:「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離,唯意所適。」、「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又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4,指出情景之間相合相生的關係,無論「觸景生情」或「寓情於景」,詩人必須調和兩者,在處理意象時,確實地把握「情虛景實、虛實互掩」的要領,使物我與情景交融,達到象外有意的境界。相同旨趣的論述也見諸朱庭珍的《筱園詩話》):「寫景,或情在景中,或情在景外;寫情,或情中有景,或景從情生;斷未有無情之景、無景之情也。又或不必言情而情更深,不必寫景而景畢現,相生相融,化成一片。情即是景,景即是情,如鏡花水月,空明掩映,活潑玲瓏。」、「情景交融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打成一片,不可分拆。」5。
當代美學家朱光潛則從「情」與「景」之間的關係,延伸出「境界說」:「前人所說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景相生而且相契合無間,情恰能稱景,情也恰能傳情,這便是詩的境界。每個詩的境界都必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ge)兩個要素。『情趣』簡稱『情』,『意象』即為景。」,朱光潛又說「詩以情趣為主,情趣見於聲音,寓於意象。」6,筆者稱之為「意象情趣說。」。
新詩人又是如何看待意象呢?覃子豪在《論現代詩》說:「意象是經過了詩人對事物印象陶冶之後的再現;這再現的印象,是經過了詩人的思想和感情的淨濾後的創造,已不復是詩人初步攝入的印象,而成為可感的想象了。故想象的詩境,非現實的實境,但具有藝術的真實感。」7,指出意象是具有「創造」性質的「印象再現」,再現出來的意象成為可感的想象,筆者稱之為「印象再現說」。
───────────────
4謝榛著、宛平校點;王夫之著、舒蕪校點,《四溟詩話‧薑齋詩話》合訂本,頁150 。
5朱庭珍著《筱園詩話》,收錄於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台北,木鐸,頁2337、頁2401。
6朱光潛著《詩論》,台北,國文天地,1990年,頁67。
詩人余光中在〈論意象〉一文裡說:「意象是構成詩的藝術之基本條件之一,我們似乎很難想像一首沒有意象的詩,正如我們很難想像一首沒有節奏的詩。所謂意象,即是詩人內在之意訴之外在之象,讀者再根據這外在之象試圖還原為詩人當初的內在之意。」8,指出意象是詩人創作詩文本與讀者閱讀詩作品之間的共同橋樑,筆者稱之為「意象還原說」。
詩人陳義芝說:「意象是心中主觀之意和外在客觀之象結合而成。主觀的心意是內藏的、飄忽難測的;客觀的現象是可以看到、可以聽到、可以觸摸的。」9,意是內在的、主觀的,必須和外在客觀的現象相結合,筆者稱之為「意象結合說」。
白靈的「意象情景說」說法:「意就是情,象就是景,或寓情於景,或觸景生情,或者交融。」10則與王夫之的主張相通。
詩人簡政珍說:「形象經由意識轉化成意象。詩是詩人意識對於客體世界的投射。意象是詩人透過語顏對客體的詮釋,是詩人的思維。…意象思維是詩存在的要素。因此嚴肅的詩人不僅要求意象有機統合整首詩,且力求各別詩行間經由意象思維而表現詩趣。」11,筆者以為「意象」是詩人將內心的「情理」,借外在具體的景物來表現,也就是「抽象思維的形象化」,在形象化的創作過程裡,詩人必須調和抽象的「情感思維」與具體的「形象意象」,筆者稱之為「形象思維說」。
───────────────
7覃子豪著《論現代詩‧意象》,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編,收錄《覃子豪全集‧卷二》,台北,1968年,頁228。
8見余光中著《掌上雨》,台北,大林,1969年,頁9。
9陳義芝編《不盡長江滾滾來:中國新詩選注》,臺北,幼獅,1993年,頁7。
10白靈(莊祖煌)著,《一首詩的誕生》,台北,九歌,1991年,頁56。
11簡政珍〈意象思維〉,《詩的瞬間狂喜》,台北,時報,1991年,頁100。
(二)西方的意象學理
美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1866-1952)認為:「詩是意象的表現,散文則是判斷和概念的表現。」,又說「藝術把一種情趣寄託在一個意象裡,情趣離意象,或是意象離情趣,都不能獨立。」12。意象派詩人龐德(Ezra Pound,1885-1973)說:「一個意象是在瞬息間呈現出來的複合體。…正是這種『複合體』的突然呈現給人以突然解放的感覺,不受時空限制的自由的感覺,一種我們在面對最偉大的藝術品時,經驗到的突然長大的感覺。」。英國詩人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1888-1965)在〈論哈姆雷特〉一文說:「用藝術形式來表達情感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一個『客觀對應物』(objective correlative),即一組物象、一個情境、一連串事件;這些都會是表達該特別情感的方式。如此,這些訴諸感官經驗的外在物象出現時,就能立即引出那份特別情意。」13。
美國詩人C‧D‧路易士,則就意象在新詩實際創作時,所承擔的任務有此論述:「意象(image)就是好像要訴諸讀者的想像力的那樣的方法,由詩人的想像力描繪出來的語言的畫。意象並不只為記述或反映詩人所留意捕捉的對象而使用。詩人看到事物,就把據於他的情緒所彩色的對象,據於全體的詩的氣氛被彩色的對象,予以記述起來,這就是意象的任務。」14,詩人陳千武對此加以闡述說:「對詩人來說,image必須表現正在寫的一首詩所需要的情緒,和完成強調主題的任務,同時能連結於詩裡的其他image才行。因為如此,image才能夠從我們的內部喚起某種詩的感動。」15。
───────────────
12轉引自李元洛著《詩美學》,台北,東大,1990年,頁168。
13黃晉凱等主編《象徵主義、意象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9年,頁127,頁135–136。
14轉引自陳千武著《現代詩淺說》,台中,學人文化事業,1979年,頁74。
在西方,近代語言學(符號學)裡,意象是以「語言符碼」(language code)來表現的,符碼本身具有意符(能指、符徵,significant)及指涉的意旨(所指、符旨,signifier)。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將複合形成的第二個意符定義為「形式」,第二個意旨定義為「概念」。那麼「形式」與「概念」合成的整體,羅蘭‧巴特命名為「意指作用」(signification) 16 ,表現出來的,就是「神話」(Myth)。把「意象「物象」(physical image)與「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物象」是一種感性經驗,可以是一種或多種感觀感知的具體物體,是資訊意義的載體,是文化意象構成中的客觀部分;寓意通常是一種抽象的思想或情感,是物象在一定的文學語境中乃至整個文化環境中的引申,是文化意象構成中的主觀表意部分。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語境中,以具體來表現抽象,以已知或易知來啟迪未知或難知。」的格局放大,從「文化」及「文學」的制高點來觀察,
三、意象與表意方法
意象在表現或再現情思或趣味時,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依循?此須自「形式與內容」兼顧裡外來探討。新詩是以意象來演出的,演出的方式由外而內,不外採取某些形式設計作為模型(pattern),以規律化的外觀形式,營造意象所欲表達的情思或趣味的「氛圍」,筆者稱之為「結構形式」(即「形式設計」);而情思或趣味的本身,如何表達則屬於「表意方法」所著重的。從記錄語言的方法看漢字的性質,漢字是偏向用表意的方法來記錄語言,拼音文字則是偏向用表音的方法來記錄語言。「六書」裡的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是用表意方法記錄漢字;假借字是用表音方法記錄語言;形聲字是用半表意半表音方法來記錄語言17。
───────────────
15同註14,頁74。
16羅蘭.巴特〈現代神話:(3)形式與概念;(4)指涉〉,收錄氏著《神話學》,許薔薔、許綺玲譯,台北,桂冠,2002年,頁177-196。
17漢語屬於孤立語類型,利用「詞序來表現語法關係,不是以形態變化和形態標誌來表現。句子的構造規則跟片語的構造規則基本上是一致的,同一種語法關係可以隱含較大的語義容量和複雜的語義關係而無任何形式標誌。漢語同一個詞形往往可兼屬不同的詞類,詞類與句法成分一對多的對應,這主要表現在:(1)A.詞類無形態標誌。B.名詞、動詞、形容詞進入句子無形態變化。(2)漢語有量詞,與數詞指示詞連用,修飾名詞。(3)漢語有語助詞,它不具詞彙意義,語音以輕聲表現。(4)只要語境允許,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虛詞,可以省略。語序固定,語序成為漢語表示語法意義的重要手段。
「修辭學」是研究如何調整語文表意的方法,設計語文優美的形式,使文句精確而生動地表出作者的意象,引起讀者共鳴的一種藝術技巧。作為「表意方法」的比喻、反諷、誇飾,作用上偏向「說明的」(敘事的)(narrative),與類疊、層遞、排比等「形式設計」,作用上偏向「表現的」(expressive),顯有不同。
「辭格是以語言的變體姿態出現於言語活動中,應當同語言體系中相對穩定的靜態形式區別開來。語言體系的語音、語彙、語法系統,在其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上,是相對穩定的,在全民語言體系中都有其固定的形式。辭格則為適應特定語境的表達需要,以語言要素的變體姿態出現於言語中,以收到更好的修辭效果。」18,本書擬以新詩裡較為常見的「辭格」為探討對象,分別從一、表意方法:「語義」、及「語音」的特殊組合形態和二、「形式結構」的特殊組合形式兩個主要方面來分類,重新組織各類表意及形式設計辭格,計分為(一)利用語義的特殊組合、(二)利用語音及其書面符號的特殊組合、(三)利用形式結構的特殊組合等三大類型。前兩大類合為上冊,第三類歸為下冊。
───────────────
18劉煥輝著《修辭學綱要》,南昌,百花洲文藝,1991年,頁234。
本書上冊收入第一大類「利用語義的特殊組合」,按語義組合的組合形態包括(一)轉義組合、(二)反義組合、(三)兼義組合、(四)條件轉換組合、(五)暗示義組合、(六)變形義組合,這部分將分為六篇依次論述,與第二大類「利用語音及其書面符號的特殊組合」,共計七篇二十五章凡25個辭格(其中諧音雙關納入雙關辭格討論)。下冊收入(三)利用形式結構的特殊組合,計十一章凡16個辭格。
為便於往後篇章析論,玆表解如次:
(一)利用語義的特殊組合 轉義組合 比喻、比擬、借代、拈連、摹寫、移覺(通感)
反義組合 倒反、對比、映襯、矛盾、反綴(反飾)、反詰(反問)
兼義組合 雙關、互文、歧義
條件轉換組合 詞性轉換:轉品
時空轉換:示現
暗示義組合 婉曲、象徵
變形義組合 誇飾
(二)利用語音及其書面符號的特殊組合 析字、飛白、諧音雙關、設問、感嘆、
(三)利用形式結構的特殊組合 重複、並列(排比、列錦)、(對立)對偶、遞接(層遞)、銜接(頂真)、
回環(回文)、增字(鑲嵌)、倒置(倒裝)、刪節(省略、節縮、跳脫)、繁飾(繁複、增飾、迭現)、變化(錯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